去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去看书 > 东北谢文东 > 第376章 远方的来信

第376章 远方的来信

热门推荐: 炮火弧线元尊神秘复苏宿命之环
    第三百七十六章:远方的来信


    1950 年的夏末,天气炎热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。一场透雨刚刚过去,地面还湿漉漉的,散发着泥土的腥味。谢文东家的院子里,那棵桂花树在雨水的滋润下,显得愈发茂盛。墨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生机与活力。


    在绿叶之间,点缀着点点米黄色的花苞,宛如繁星般闪烁。这些花苞虽然还未完全绽放,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气。微风拂过,那细碎的香气便如同一股清泉,裹着水汽,轻轻地钻进人们的鼻子里,让人感到一阵清新和舒畅。


    此时,谢文东正蹲在灶台边,帮助张彩霞烧火。灶膛里的柴火燃烧得正旺,不时发出“噼啪”的响声,火星四溅。火光映照在谢文东的脸上,使他的面庞忽明忽暗,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。


    “念军呢?又去跟二柱家的小子疯跑了?”谢文东往灶膛里添了根柴,声音裹着烟火气。


    张彩霞正揉着面团,准备晚上蒸馒头,闻言抬头往院门口望了望,笑着摇头:“早上说要去河边摸鱼,让他早点回来,估摸着也快了。”她把揉好的面团放进陶盆里,盖上湿布,走到灶台边坐下,替谢文东拂了拂肩上的火星,“你也是,烧个火还这么不小心,衣服都要被烫破了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抓住她的手,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薄茧——那是常年洗衣、做饭、下地磨出来的。他想起1946年的夏天,那时候他们刚结婚不久,他要去部队报到,张彩霞也是这样攥着他的手,眼里满是不舍,却没说一句挽留的话,只说“你放心去,家里有俺”。那时候他就想,等打完仗,一定要好好疼她,不让她再受一点苦。


    “没事,衣服破了再补。”谢文东把她的手贴在自己脸上,“就是觉得,现在这样挺好的,能跟你一起烧火做饭,等念军回来,一家人一起吃饭,比啥都强。”


    就在这时,院门外传来一阵自行车的“叮铃”声,紧接着是邮递员小王的喊声:“谢文东同志在家吗?有您的信!”


    谢文东心里一愣,他在村里没什么远亲,除了去年李团长写过一封信,这大半年都没收到过信。他站起身,快步走到门口,看见小王骑着绿色的自行车,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,信封上还印着“军邮”的字样。


    “王同志,辛苦你了。”谢文东接过信,指尖触到信封时,突然觉得有些发烫——这字迹,他一眼就认出来了,是李团长的。


    小王擦了擦额角的汗,笑着说:“不辛苦,这是俺的工作。对了,谢同志,这信是从军区寄来的,看样子是重要信件,您快看看吧。”说完,他骑上自行车,又朝着下一户人家去了。


    张彩霞也走了出来,看见谢文东手里的军邮信封,心里也跟着一紧:“是……是李团长寄来的?”


    谢文东点点头,没说话,转身往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走。他找了个石凳坐下,慢慢拆开信封,里面是几张泛黄的信纸,李团长刚劲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:


    “文东同志,见字如面。自去年新中国成立,咱们已有一年多未见,不知你在村里过得可好?念军这孩子,想必也长高了不少吧?


    如今国内刚安定,可朝鲜半岛战事突起,美军已越过三八线,直逼我国边境。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,赴朝参战,保家卫国。我已主动请缨,即将随部队奔赴前线。


    想起当年咱们在游击队,一起出生入死,你作战勇猛,有勇有谋,是我最得力的助手。如今前线急需有经验的战士,我思虑再三,还是想问问你,是否愿意归队,跟我一起去朝鲜,再并肩战斗一次?


    若你愿意,可即刻前往军区报到;若你有难处,也不必勉强,我都理解。只是无论你的决定如何,都盼你能给我回信,让我安心。


    此致


    敬礼!


    李建国


    1950年8月15日”


    谢文东拿着信纸,手忍不住微微发抖。“赴朝参战”“归队”“并肩战斗”,这些词像重锤一样砸在他的心上。他想起当年在游击队,李团长带着他们打鬼子、斗还乡团,多少次身陷险境,都是靠着彼此的信任和默契才化险为夷。那时候,他们一起在山洞里啃过树皮,一起在雪地里睡过战壕,一起在胜利后抱着酒坛放声大笑。


    “当家的,李团长信里说啥了?”张彩霞走到他身边,看见他脸色不对,心里也跟着揪了起来。


    谢文东把信纸递给她,声音有些沙哑:“李团长要去朝鲜打仗,想让俺归队,跟他一起去。”


    张彩霞接过信纸,逐字逐句地读着,手也开始发抖。她想起1947年,谢文东在战斗中受伤,她去医院看他,看见他腿上的伤口深可见骨,疼得连路都走不了,却还笑着说“没事”。那时候她就怕,怕他哪天就再也回不来了。现在好不容易过上安稳日子,怎么又要去打仗?
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咋想的?”张彩霞的声音带着哭腔,却还是强忍着没掉眼泪。她知道谢文东的性子,他是个军人,国家有难,他肯定会动心。可她也舍不得,舍不得他离开,舍不得让他再去冒险。


    谢文东没说话,只是望着村北的松树林——那里埋着他的弟兄们。他想起柱子临死前说的“东哥,等胜利了,我想回家娶媳妇”,想起那些牺牲的弟兄,他们用命换来了新中国,现在国家有难,他怎么能袖手旁观?可他再看看身边的张彩霞,想想正在河边玩耍的念军,心里又犹豫了——他要是走了,彩霞和念军怎么办?念军还小,需要爹的陪伴;彩霞身体不好,家里的活儿都得她一个人扛。他已经让她受了那么多苦,怎么能再让她担心受怕?


    “俺也不知道。”谢文东叹了口气,把脸埋在手里,“一边是国家,一边是家,俺……俺不知道该咋选。”


    张彩霞走到他身边,轻轻抱住他的肩膀:“当家的,俺知道你心里难受。你要是想去,俺不拦你,俺会在家好好照顾念军,等你回来。你要是不想去,也没啥,李团长会理解的,咱们在后方种好粮食,也是为国家做贡献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靠在她的怀里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他这辈子,在战场上再苦再累都没掉过眼泪,可在张彩霞面前,他却像个孩子一样脆弱。“彩霞,俺对不住你,总是让你为俺担心。”


    “傻话,”张彩霞擦了擦他的眼泪,“咱们是夫妻,就该同甘共苦。当年你去打仗,俺等你;现在你要是再去,俺还等你。只是你要答应俺,一定要平安回来,俺和念军还在家等你吃热乎饭。”


    就在这时,念军蹦蹦跳跳地回来了,手里拿着两条小鲫鱼,高兴地喊:“爹!娘!俺摸到鱼了,晚上可以熬鱼汤喝了!”他跑到谢文东身边,看见他脸上的眼泪,愣住了,“爹,你咋哭了?是不是俺做错啥了?”


    谢文东赶紧擦干眼泪,把念军抱起来,笑着说:“没啥,爹就是眼里进沙子了。念军真厉害,还能摸到鱼,晚上给你熬鱼汤喝。”


    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把鱼递给张彩霞:“娘,你快把鱼放好,别让它跑了。”


    张彩霞接过鱼,转身去了厨房,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一样沉。她知道,今晚谢文东肯定睡不着了,他得好好想想,到底该做啥决定。


    晚饭的时候,张彩霞做了谢文东最爱吃的饺子,还熬了念军摸到的鱼汤。念军吃得津津有味,一边吃一边说:“娘,你做的饺子真好吃,俺明天还要吃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却没什么胃口,只是偶尔夹个饺子放进嘴里,味同嚼蜡。张彩霞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却没多说什么,只是不停地给她夹菜:“多吃点,别饿着。”


    吃完饭,念军早早地睡了。谢文东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,手里拿着李团长的信,一遍又一遍地读着。张彩霞端了杯热茶过来,放在他身边:“夜深了,别着凉了。要是想不通,就明天再想,不急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接过热茶,喝了一口,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,却没驱散他心里的纠结。“彩霞,你说俺要是去了朝鲜,能活着回来吗?”他声音很低,带着一丝不确定。


    张彩霞坐在他身边,握住他的手:“俺相信你,你那么厉害,肯定能平安回来。再说,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,志愿军肯定能打赢。”她顿了顿,又说,“还记得当年你跟还乡团打仗吗?那时候咱们人少枪少,你都能带着弟兄们打赢,现在有国家支持,你肯定没问题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想起当年跟还乡团打仗的事儿,那时候他们只有十几个人,却要面对几十个还乡团成员。他带着弟兄们在山里打游击,白天躲在山洞里,晚上出来偷袭,硬是把还乡团拖得筋疲力尽。最后,他们还缴获了还乡团的枪,把他们赶出了村子。那时候他不怕,因为他知道,他是为了保护乡亲们,保护家园。


    可现在不一样了,他要去的是异国他乡,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。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,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彩霞和念军。


    “俺还是不去了。”谢文东突然开口,声音很坚定,“俺年纪大了,体力不如以前了,去了前线说不定还会拖后腿。让年轻人上吧,他们有干劲,有活力,肯定能打好仗。俺在后方种好粮食,多打粮食,支援前线,也是为国家做贡献。”


    张彩霞愣住了,她以为谢文东会选择归队,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。“当家的,你……你不再想想?”


    谢文东摇摇头,笑着说:“不用想了,俺已经想清楚了。俺这辈子,欠你的太多了,俺想好好陪着你和念军,看着念军长大,看着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。再说,李团长那么有本事,肯定能带领部队打赢,俺在后方也能安心。”


    张彩霞的眼泪掉了下来,她抱住谢文东,哽咽着说:“当家的,谢谢你。俺就知道,你心里有俺和念军。”


    “傻丫头,哭啥。”谢文东擦了擦她的眼泪,“俺又不是去干啥危险的事儿,就是在家种地,有啥好哭的。明天俺就给李团长回信,跟他说清楚俺的想法。”
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谢文东就去了村部,找村支书要了纸和笔,开始给李团长写信。他写得很认真,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写了下来,还在信里嘱咐李团长一定要注意安全,多保重身体,等战争胜利了,一定要回来看看他和念军。


    信写完后,他亲自送到了邮局,看着邮递员把信放进邮包里,才放心地回了家。
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,谢文东像往常一样,下地干活,送念军上学,帮互助组的乡亲们做事,日子又恢复了平静。可他心里却总有一丝不安,他不知道李团长收到信后会怎么想,不知道李团长会不会再来信劝说他归队。


    这天下午,谢文东从田里回来,刚走到村口,就看见王大娘和几个妇女坐在大槐树下聊天。看见他过来,王大娘赶紧招手:“东哥,你可回来了,俺们正说你呢。”


    “说俺啥?”谢文东走过去,在石凳上坐下。


    “还能说啥,就是说你有良心呗。”王大娘笑着说,“昨天听村支书说,你收到李团长的信,让你去朝鲜打仗,你没去,留在村里种地支援前线。东哥,你真是个好人,心里装着家,也装着国家。”


    李婶也附和道:“就是,东哥要是去了朝鲜,彩霞和念军可咋办?现在这样多好,既能为国家做贡献,又能照顾家,两全其美。”


    小娟也说:“东哥,俺以前还觉得你天天种地可惜了,现在俺才明白,你这才是真英雄,不管在前线还是后方,都能为国家做事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听着她们的话,心里暖暖的。他笑着说:“俺就是个普通人,做了该做的事儿。咱们大家一起努力,多种粮食,支援前线,相信志愿军肯定能打赢,李团长他们肯定能平安回来。”


    就在这时,远处又传来了自行车的“叮铃”声,还是邮递员小王。他骑着自行车,飞快地朝着谢文东这边过来,手里还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,跟上次李团长寄来的信封一模一样。


    谢文东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难道是李团长回信了?他赶紧站起身,朝着小王走过去。


    “谢同志,又有您的信,还是军邮。”小王把信递给谢文东,笑着说,“看来您在部队有重要的朋友啊,这军邮信可不多见。”


    谢文东接过信,指尖又开始发烫。他看着信封上熟悉的字迹,心里满是疑惑和不安——李团长真的回信了,他在信里会说什么?会不会劝说他归队?他真的能放下军人的身份,安心在后方种地吗?


    张彩霞也从家里走了出来,看见谢文东手里的信,脸色也变了。她走到谢文东身边,小声问:“是……是李团长回信了?”


    谢文东点点头,没说话,只是紧紧攥着信封。他看着身边的张彩霞,又想起正在学校上学的念军,心里突然又开始纠结起来——这封信里,到底藏着怎样的内容?他的决定,会不会因为这封信而改变?他向往的平凡日子,还能继续下去吗?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炮火弧线 元尊 神秘复苏 宿命之环 三寸人间 我欲封天